人物简介:赵继东,中共党员,江苏启东市供电公司员工,曾获评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南通市劳动模范。
赵继东是江苏启东市供电公司员工,从事供用电技术管理工作,为规模以上企业提供办电业务咨询及用电方案设计,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用电需求变化为供电服务优化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他擅长用创新手段解决电网设备运行维护和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本单位节省人力物力资金成本上千万元。他还善于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更高效灵活的供电解决方案,累计帮助企业节省电力投资和运维费用上千万元。
2011年,启东市供电公司成立了赵继东劳模创新工作室,由赵继东牵头开展技术革新和攻关,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善于思考、喜欢探索,跟他共事总能给我们带来新思路。”工作室成员、启东市供电公司设备管理部变电检修技术专责朱迎阳说。
在赵继东看来,创新不仅体现在重大技术突破上,更多的还是应用在生产一线的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
以前,启东市供电公司供区内变电站停送电操作完全依赖人工。倒闸操作人员先把操作步骤写在纸上,技术主管审核通过后,再由两名专业人员共同操作:一人诵读操作步骤,另一人复诵后才能开始执行操作。这种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操作,但耗时费力且效率低下。2023年5月,赵继东提出“机器代人”的想法,通过设计程序把复杂的人工操作转变为智能化自动操作。2024年4月8日,他牵头完成了110千伏合兴变电站设备的“一键顺控”改造。这是启东地区第一座完成“一键顺控”改造的变电站。完成改造后,变电站设备的倒闸操作仅需“一键”即可完成,整个过程仅用几分钟,效率比以往提高了10多倍。
在赵继东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成员以解决现场问题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创新,目前已形成输电线路铁塔螺栓紧固和替换作业机器人、线路杆塔标识牌智能喷涂作业装置、户内变压器自动化清洗装置等30多个创新成果。这些装置应用后累计为单位节省人力物力成本1200万元。
赵继东的创新实践不仅助力供电企业提质增效,还帮助客户降本增效。
江苏海四达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启东市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业从事二次化学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企业。2023年年初,考虑到企业电池订单量不断增长、用电量不断增大,海四达储能公司向启东市供电公司提交了2.5万千伏安的增容用电申请。启东市供电公司初步为该企业拟定了35千伏电压等级接入的供电方案:将220千伏汇龙变电站作为外线接入工程电源点,并配套架设约4.5千米长的线路。线路通道途经城区主干道、厂区以及居民小区,路径复杂。如果选用这一方案,政企共担投资成本预计达9565万元,且建设周期约一年半,外线接入工程完工时间将滞后于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时间。
为了最大程度压降成本,让企业早接电、早投产,赵继东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多次勘查现场,优化接电方案。他们发现南通永安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永银化纤有限公司共用的35千伏客户专线通道与海四达储能科技公司的外线通道路径有着55%的重合度。而当时这条专线最大负载情况下的使用率是30%,如果将专线剩余容量“共享”给海四达储能科技公司用,能省下不少建设费用。
基于此,赵继东和创新工作室成员提出了解决方案,即政府先行回购负载率低的客户专线通道,后将线路移交至供电公司运行维护,以此实现新老客户“共享”通道资源。经过多轮协商,政府、供电公司以及相关企业最终达成了“政府回购、通道共享”的共识,由启东市经济开发区回购两家企业专用的35千伏汇永线,再将该线交由供电公司运行维护,供永安纺织科技公司、永银化纤公司和海四达储能科技公司三家企业共同使用。最终,海四达储能科技公司用电项目建设费用仅为796万元,建设周期也较预期缩短一半。
1月16日,海四达储能科技公司智能生产基地顺利送电。得益于创新工作室提出的“通道共享”模式,该公司外线接入工程提前半年竣工,保障了企业及时投产。
2024年以来,赵继东参与了广汇能源液化天然气(LNG)分销转运站LNG气化外输工程、南通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亿纬林洋年产10吉瓦储能电池等重大项目35千伏及以上电力配套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协调解决大量项目用电问题。他提出的供电解决方案累计为企业节省电力投资和运维费用1700万元。
小创新也能有大作为。截至目前,赵继东带领创新工作室完成了市供电公司级科技项目3个、市供电公司级及以上群众性创新项目10个,相关成果获国家级质量管理(QC)成果1项、省部级QC成果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7项。赵继东并不满足于此:“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把来源于一线的经验和灵感转化为创新成果,并应用于生产一线是我毕生的热爱和追求。”(李冰清 茅锴杰)
作者:



评论